也许你正在为写不好作文而苦恼;也许你正在为不会欣赏诗歌而焦虑;也许你正在为语文成绩上不去而一筹莫展……。那么,来吧,同学们!就让金乾波老师——这个曾经带出过陕西省文科高考状元、有着深厚文学功底并且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引领你去解决学习上的困惑,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吧!

 
 
     
 
 

告别语言平庸(论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写作首先要过语言关。《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写作的发展等级要求语言“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应养成良好的语言意识,不仅做到“信”、“达”,而且力争使之“雅”。
  一、善用比喻,写出文章的灵气
  我们在写作时普遍惯用形容,而较少用比喻。中国是世界上形容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经典的形容词一经创造便被反复使用,早已丧失了最初的鲜活和生动。西方国家的学生,大多培养和训练的是比喻能力。比喻能力越强,联想能力越强,证明平素对生活的观察力越强。一句精美的比喻句,只属于自己。先看村上春树的语言:
  1、“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这种“似非而是的比喻”,是“文学广场中最吸引人目光的‘标志性建筑’,简直可以说舍此也就无所谓村上春树,无所谓村上文体”。(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文学大家都是比喻高手,朱自清先生的博喻、通感千古流传;钱钟书先生的一部《围城》简直就是一座比喻城。也许文学大家们离我们有点遥远,但我们自己只要稍稍动点脑子,也可以写出无与伦比的文字。比如写“瘦”,老舍说“面黄无须”(《老舍小传》),鲁迅说“像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我们也可以说“瘦得打闪闪”,或者说“瘦得如秋天的田野上一颗孤零零的高粱”,甚至说“瘦得如慈母手中的针线”。
  二、化用诗文,增添文章的底蕴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文章除了表情达意外,还有文化信息承载功能,如果我们能在行文中适当地引用诗文歌赋,则能传递浓浓的文化信息,显示我们厚重的文化低蕴。古人云:“诗者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写文章亦如此。
  2、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秦淮两岸香拥翠绕,是谁轻舞罗扇扑流萤,黯然伤怀于碧水秋云间的舴艋小舟?当渭城的轻尘沾上衣襟,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又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挑灯醉看吴钩犹利?
  卢碧贵老师的不足百字的文段,化用诗词歌赋达十二首之多,没有扎实的古文功底是难以企及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能达到浅者或中者的水平,就足令人双眸一亮。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诗人在水边唱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荡舟水乡,纵情歌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苏东坡月夜泛舟,情思荡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凭江远眺,愁思绵绵。
  这是江苏卷满分作文《感动山水》中的一段。考场作文,引诗为文是语言的一大亮点,随意翻开一本作文书,90%以上的文章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诗文。我们在课内学的诗文少说也有百来首,加上课外的积累,是完全能做到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拥有把诗歌从高高的殿堂请进我们的文章里的意识。
  三、遣词造句,展现自己的才气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贾平凹先生说:人们乐道王安石的“绿”字,李清照的“瘦”字,李煜的“愁”字,杜甫的“过”字……所谓锤句锻字,竟然都是在动词上了。生动,生动,活的才能动,动了方能活呢。杜甫的“牵衣顿足拦道哭”,七个字里四个动词,形象能不凸现吗?试想,如果要描写两山之间有一道细水,“流”亦可,“漫”亦可,“窜”亦可,但若用个“夹”字,两山便有了“窄”的形象,水便有了“细”的注脚。(《语言》)
  用好动词,满文生辉;用好量词,满文含情。锻字炼句不只是文学家的事,我们在提笔写作的时候,尽量推陈出新,找一个最准确的词来表达,“宛如天地间本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出而已”(林语堂)。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遣词造句的能力是会很快增强的。
  高中写作教学语言的总体要求是:“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要达到这一要求我们须从以上几方面着手,告别语言平庸,写出个性飞扬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