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正在为写不好作文而苦恼;也许你正在为不会欣赏诗歌而焦虑;也许你正在为语文成绩上不去而一筹莫展……。那么,来吧,同学们!就让金乾波老师——这个曾经带出过陕西省文科高考状元、有着深厚文学功底并且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引领你去解决学习上的困惑,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吧!

 
 
     
 
 


第九讲 诗歌鉴赏举偶

[教学要点]诗歌鉴赏举隅。
[教学过程]
例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主要生活在宋、元两朝换代时期。咸淳十年(1274)年成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
  这首词以“听雨”为题,写了一生中三个不同的阶段听雨的情味。请任选一个阶段,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作者此时听雨的感受;并结合整首作品说说这一部分内容对全词意境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少年听雨,地点是歌楼上,当时的情境是红烛照耀、罗帐轻舞。这是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意境,浪漫,温馨,逍遥。作者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为下文表现人生乐少恨多作铺垫,反衬老境孤寂凄凉。
  2、壮年听雨,地点是客舟中,这便寓有漂泊他乡、人生无定的意味;当时的情境是江阔云低、断雁哀鸣,在这悠悠的天地中,词人抑郁难平,饱受颠沛流离、寂寞难耐之苦。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3、老年听雨,反映了作者写这首词时的真实处境和心境,听雨的地点是僧庐下,鬓已斑白。词人已不再描绘周边的境貌,而是用一生的感慨来抒情。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句,正是作者饱经沧桑后的感叹;而一任二字则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情绪。老年听雨这一部分,是这首词的重心,它回顾了作者的一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作者写这首词时,因被弹劾去职,隐居上饶等地已经六七年。阑珊:稀疏、冷落。
  这首词的下阙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梁启超则认为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你谈谈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这一形象,写的是一个自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在火树银花的映照下,香车宝马的人流中,万千佳丽湮没不了她的盈盈暗香。词人辗转搜寻,蓦然回首,她却在灯火稀疏冷落的地方,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憔悴烦躁,令人砰然心动。
  2、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心情。挥师北上,收复中原,一直是词人孜孜以求的宏图大业。词人多么盼望朝廷能一夜东风,放花千树,给自己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可是自己被弹劾去职,闲居多日,犹如躲藏在阑珊灯火下的寂寞佳人一样,无可奈何。
  3、这形象是作者自况。朝廷主和派当道,权贵们车水马龙,风箫鱼龙,一派流光。自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被弹劾去职后,宁愿在冷落孤寂中幽居,保持自己盈盈暗香的高洁品质,也不愿迎合权贵,与之同流合污。
例3、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人读后“悲感已极”,有人读后“倍觉豪壮”,你读后的感受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我感觉到悲。首句营造了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场面,使人惊喜。次句笔锋一转,“催”字突出战事紧张,将士欲饮未饮,不得畅快。三四句故作旷达,自我安慰,明知古人征战去多回少,所以上阵之前勉强痛饮。全诗以乐衬悲,打动人心。
  2、我认为这是一首壮词。首句热烈欢快,筵席盛大豪华。举酒欲饮时,琵琶声声,催人上马出征。诗人豪兴大发,高唱“醉卧沙场君莫笑”,一派誓死如归的豪壮旷达。全诗跳动跌宕,热烈奔放,令人激动向往。
例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诗的上联非常含蓄,饱含言外之意,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屐齿印在苍台上,暗雨后初晴;门虽设而常关,有人久扣也不开,刚刚下雨,不可能出门远游,说明主人懒于社交,径自隐居园中与春色相伴,足见主人高雅脱俗。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2、下联是万口传诵的名句,请简析它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下联以少总多,以实写虚。用一枝出墙的红杏,虚写关不住的满园春色,读者眼看着的是出墙的一枝,心想着的却是墙内的千树万树,余味无穷。“关不住”“出墙来”用拟人手法,写活了红杏,表现了勃勃生机。
例5、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妙不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
  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月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落忽见一排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雁人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无理,却烘托了真挚的感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例6、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天色已晚。扣“晚钟鸣上苑”或“朝”“晚”二字分析。
  ②下起细雨。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
  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不至的怅惘之情。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大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的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这些生动的细节,写出作者久候友人不至的诚挚和焦急。